日前,網上出現這樣一則“啟事”:“8月8日晚8點,天貓平臺限量預售全新梅賽德斯-奔馳B級(車型配置圖片報價)豪華運動旅行車。”結果是,僅用時2小時30分,398臺奔馳全部售罄。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揭開的是電子商務混搭式媒體時代的到來。
傳播的渠道叫媒體,銷售的渠道叫店鋪,兩者很難兼容。唯獨電子商務平臺既是銷售渠道,又是廣告媒介。像奔馳這樣的汽車客戶玩電商,看重的是電商平臺吸聚的大流量和短期高效率的銷售促進。
然而,由于銷售體制的問題,汽車玩電商營銷的主訴求依然是推廣。現在仍沒有汽車的品牌旗艦店在電商平臺上出現,天貓上的汽車銷售店也以經銷商為主,且只接受限定區域內的預訂。
有熱鬧能否就熱銷?如何把電商營銷帶來的流量轉化為實體的銷量是汽車開展電商營銷需要進一步思考、解決的現實問題。
十倍的落差!這種變化給人的感覺有點像:前一天晚上你在央視看的天貓廣告還在跟你說“12個銅鑼灣”;今天晚上打開電視發現已經變成在談“12個銅鑼燒”。8月8日,天貓汽車館活動主推的還是總價36萬元左右的奔馳B級豪華運動旅行車;8月13日,天貓汽車館的焦點位置已經切換成總價3.6萬的“江淮悅悅(車型配置圖片報價)”的活動。
有淘以來,天貓、淘寶基本在消費者中形成了“找便宜,上淘寶”的心理預期。加上8月15日,京東與蘇寧易購又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家電價格戰,甚至喊出了“只要你有1元價,我就敢0元賣”的口號。持續的價格大戰,大有將“大電商平臺=超低價市場”的公式推導成公理的架勢。
而電商們著力宣揚的大流量其實也只是硬幣的一面。汽車的電商營銷可以推高流量曝光和短時瞬間的高銷量,但如長期推行也難免可能使中高端品牌擔上“與低價為伍”的風險。這就有點像以前的百度排名,你可以排第一保流量,但身后的代價是你有足夠的銀子防得住惡意的點擊。
電子商務應該成為媒介渠道的一個新分類,但是電子商務媒體又各有不同。有的是“低價制勝”的綜合性大型B 2C網站或平臺,用戶先天具有價格優惠慣性。出現在該網站的商品,用戶都會默認為是市場最優惠價,而且這類網站的流量非常大,比較適合促銷類的市場營銷。而那些憑“文化制勝”的垂直或者自有品牌電商網站,無論是“小清新”還是“小奢侈”,網站用戶就愿意為感覺和品質付更多的錢。另外,超過8000萬電子商務從業者代表著另一大類朝陽消費群體,特別是其中約1000萬電子商務經理人,以其收入高,敢消費的特征成為黃金受眾人群。
熱鬧不一定就帶來熱銷,大流量中潛藏著大風險。拿用戶主要覆蓋所有企業電子商務經理人的億邦動力網C E O鄭敏的話來說就是,“汽車電子商務營銷需要分析品牌的定位及傳播目標,以便在混搭的電商媒體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混搭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