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微”(Micro)這個字,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從一開始的“微博”、“微小說”到最近炙手可熱的“微電影”,無不依靠著一種“微”力量,在無形中延伸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甚至可以稱之為新的“微營銷”商業模式。
在過去的幾年里,微電影之快速興起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傳統的大眾傳播〈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已無法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獲取訊息,以及填滿零碎時間的娛樂需求。第二,由于新科技的發展與手持移動終端的普及,與視頻網站的崛起,讓微電影傳播平臺比以前更為快速與便利。第三,網絡年代,為營銷自己與營銷新事物,微電影是一個相對便宜與便利的平臺。在此天時、地利與人合的環境中,微電影成為創新的營銷平臺與媒介。
若談起微電影,2001年BMW推出仿電影形式的系列網絡影片《The Hire》或可稱為微電影的濫觴。在此時期,BMW邀請當時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Guy Ritchie、李安、王家衛、Tony Scott和Joe Carnahan等八位導演,由大衛·芬奇制作和克里夫·歐文主演,推出系列網絡電影《The Hire》,宣傳BMW的高性能形象,分為兩個季度在專門設立的網站上播出,獲得了極大的反響,提升了12%的銷量,堪稱經典傳播案例。后來由于制作成本越來越高,擴充網絡系統的成本持續攀升,BMW暫停此項計劃,微電影創新在此寫下句點。、
微電影最大的創新與突破在于其制作成本低,再加上網絡傳播的門坎與成本也比較低,為許多小企業甚至個人提供了一個比傳統的大眾媒體更容易進入的管道。比方說,制作上甚至可以用手機拍攝,并在手機接口上即完成剪輯與上傳,再直接通過視頻播放平臺,讓網友點擊及瀏覽。因為內容制作簡單方便,所以微電影的內容可以包羅萬象,可以是幽默好笑的,可以是一段動人的情節,不僅可以單獨成篇,也可以集結成一個系列。例如,2007年內地的筷子兄弟,以僅有的2萬元人民幣,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自編、自導、自演拍了6分鐘的短片《男藝妓回憶錄》,在影音網站播放,迅速在網上流傳,一周的點擊率就超過千萬次。《男藝妓回憶錄》以病毒式的傳播,甚至讓全世界的網友都認識了筷子兄弟。在此期間通過微電影,筷子兄弟把自己當作商品,成功地營銷了自己,從此一炮而紅成為專業廣告導演。
筷子兄弟等微電影營銷案例的成功,以及他們創下的千萬點擊率,提醒了廣告主和視頻網站:在網絡的世界里,點擊率代表著真實的收視率,創造出來的廣告效益有可能大幅度超過傳統的大眾媒體。于是,創作者、影音平臺、廣告主積極尋找商機。2010年筷子兄弟拍攝的《老男孩》,3個月內觀看人次超過1.2億,將視頻網站流量沖向頂點。因產品的置入成本僅為電視的1/10,又能有效地監控收視率,加上制片方能輕易地尋找資源,幫助廣告主以低廉的成本有效地進行營銷,而使微電影不僅成為網絡傳播方式與媒體平臺,也成為創新的營銷方式。不過在此期間,影片的內容依然是制片方主導,并以滿足網友的情感需求為主。
不過,微電影也不是企業必然成功的營銷方式。在眾多微電影掀起的風潮之下,越來越多的廠商以高制作費用、一流的導演、知名的演員,制作一段段較長的廣告,通過商業模式進行制作與宣傳,由于缺乏動人的情節等重要的元素,觀眾不免開始厭倦。例如,2010年《一觸即發》創下了千萬點擊率,而2012年《心靈之境》卻火速退燒,點擊率不到前者的1/10。
“創新”、“有效”的營銷工具,其實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從廣播、平面媒體到電視,甚至于今日的網絡科技,傳播方式與媒體平臺,其實是因時代而改變的。但不變的仍然是“原創與感動”,不同的技術平臺或許降低了傳播成本,但能否讓消費者留下印象,能否讓他們感動,仍決定了品牌的營銷效果。或者說,進行“微”營銷創新的是日新月異的技術平臺,而依然不變的是動人心弦的精彩故事與創作。
“令人感動”,永遠是最成功營銷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