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481.4億元,同比增長149.4%;預計2012年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達1209.6億元,同比增長151.2%。這是記者日前在分析機構艾瑞咨詢舉辦的2011年度熱點數據發布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艾瑞咨詢認為,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移動支付的技術創新,而用戶對于支付便捷性的需求也在催生新的支付方式的產生。但移動支付技術的安全性、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以及產業鏈的梳理和完善,是目前移動支付企業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產業前景誘人
隨著智能手機銷售量的迅速增加,2012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將向縱深發展,移動購物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對此,天下互聯集團分析師認為,這個時候更應該大力推廣網上支付產業,進一步推動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4.3億人,市場規模達到851億元。預計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及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保持相對穩定增長,移動互聯網用戶數有望在2012年突破6億人,并超過互聯網用戶數量,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應用繼續延續2011年的增長速度。
據了解,2011年移動購物市場規模較前幾年有了很大的提高,用戶通過移動終端購物的習慣正在逐步養成。根據支付寶發布的數據,支付寶“光棍節”創下當天支付成功3369萬筆的記錄。其中,無線支付筆數就達到171萬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在手機終端上購物。
由于移動支付市場潛力巨大,多家銀行也正在加速進入這一領域。中國人民銀行今年1月5日發布了《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規定,支付賬戶的開立將實行實名制,支付機構為客戶開立支付賬戶應與客戶簽訂書面協議等多項更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
業內人士認為,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移動應用的發展使得用戶對移動支付的需求大大提升,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將大有可為,將與電信運營商主導的“手機錢包”、銀行主導的“手機銀行”一起搭建完整的移動支付環境。
電信運營商勢頭逼人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了第三批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名單,前兩次無緣名單的三大電信運營商此次悉數入圍。由此,三大電信運營商手握移動支付領域的入場券,讓整個行業頓時升溫。
消息一出,也讓業內感到“三座大山”的壓力。“在移動互聯市場誰都沒有先天優勢,所有人都處在起步階段。但三大電信運營商不一樣,他們加入后無可避免地帶來壟斷色彩和威懾力。” 支付寶無線事業部總經理諸寅嘉說。
支付是移動互聯時代的管道核心,是產業的血液。要讓無數的花樣應用變現,支付是惟一的通道與走廊,也是各路兵家必爭之地。顯而易見,電信運營商的優勢體現在先天的網絡資源、用戶號碼資源,甚至終端資源上。
據悉,三大電信運營商在支付領域早已布局多年:先期在部分省市小規模試點,后以世博會、大運會為契機大規模推廣。在我國的多個城市,電信運營商的移動支付試點已經逐步滲透到公用事業繳費等多個領域。2011年上半年,三大電信運營商陸續成立獨立支付公司,為加入第三方支付正規軍做好準備。第三批支付牌照名單發放時,就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或將促使我國的移動支付行業出現“井噴”的態勢,不過這個時間可能并不在近期。
對此,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總經理胡延平認為,誰能在移動互聯網的支付環節制勝,是這個行業最大的謎團。但同時他也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誰能讓支付滲透進云端才能成為贏家,也就是說誰能建立起一整套產業鏈誰才能成為贏家。
用戶是重頭戲
“沒有支付,所有移動互聯網業務都是沒有商業模式的。”業內人士表示,在移動支付這塊蛋糕上,參與分搶的不僅有三大電信運營商,也不是只有銀聯,還有已經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上占住地盤的支付寶、財付通等。在標準不統一、商業模式不清晰、用戶移動支付習慣尚未養成的初級階段,各方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市場調研機構分析師張萌表示,由于移動支付尚處于發展初期,加快推進移動支付市場跑馬圈地,有望改寫未來的第三方支付市場格局。預計接下來將有更多的第三方支付廠商加大對移動支付市場的創新和開發力度,并以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支付應用為主。
“用戶使用是否方便將決定這一行業是否會真正快速發展。”匯付天下董事長兼總裁周曄表示,移動支付將成為支付行業新的洗牌機遇。匯付天下在設計自己的移動支付產品時,只需要用戶有一部手機和一張銀行卡就可以支付,不需要任何手續,而在此之前,一些銀行的用戶開通移動支付功能需要到銀行柜臺,導致消費者使用率低。
“2011年以來國內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為移動支付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使其成為能改變支付行業格局的歷史機遇,匯付天下希望成為現有多種移動支付應用的集成者。”周曄說。
快錢支付首席執行官關國光表示,隨著市場環境的改善,政策法規的完善,一個以開放、融合、協同為基礎的健康、和諧的電子支付產業生態圈正在形成。“經過三輪的支付牌照發放以后,支付行業出現了三種變化:一是交叉定位更為明顯,拿到牌照后企業開始認真思考定位問題;二是企業開始考慮如何以產品業務的創新來避免同質化競爭;三是后續發放綜合性牌照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行業的準入門檻在提高。”
“電信運營商有先天的專營優勢,這會讓競爭相對失衡。但是對于支付公司來講,我們肯定也不會坐以待斃,希望通過服務讓用戶體驗支付過程更好,更安全簡便,不斷優化產品。”諸寅嘉表示。
盡管移動支付的格局由多方割據,誰是主力尚未可知。“移動支付核心爭奪到現在形勢仍不明朗。在計算機互聯網上的支付格局比較清晰,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下,最終到底會是誰的天下,是電信運營商、銀行、還是銀聯?我們都看得不太清楚。”業內專家認為,隨著一定時間的行業累積,這個市場的集中度一定會提高,消費者最終會投票。這個市場份額形成的過程不僅是行業競爭的過程,也是消費者選擇的過程。
新聞鏈接
智能手機發力移動金融服務
本報訊為了更好地了解全球各地的人們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最近,谷歌與IPSOS Research(益普索)合作進行了相關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我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35%,位居亞洲區第三,僅次于新加坡的62%和澳大利亞的37%。此外,我國53%的智能手機用戶打算投入更多的時間使用移動互聯網,該比例為全球第三高。在使用智能手機用途方面,查詢銀行信息成為人們的一大新引用。
事實上,網上銀行已經不是新鮮名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互聯網上查詢銀行信息。有業內人士稱,在未來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里,手機將會替代現有的銀行卡部分業務。用戶只需在移動設備端操作,即可查詢到所需的信息,辦理所用的業務,其便捷性是最大的優點之一。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網上支付行業保持增長勢頭,交易規模突破2萬億元大關。從兩方面來看未來趨勢,一是行業整體交易規模將增長;二是相關法規的頒布,第三方支付行業全面進入監管時代。盡管這樣的規模已經令人嘆為觀止,但是網絡移動設備真正的威力在于它將改變著消費者的行為方式,并顛覆現有的盈利方式。
市場調研機構市場營銷副總裁Sarah Lenart認為,移動金融服務機構隨著智能手機持續增長所作的投資,會給移動金融服務帶來真正積極的福音。全新的應用程序與移動模式網站搭配,既降低了繁瑣的流程還幫助客戶能輕而易舉的使用移動設備查詢金融信息。現在除了智能手機之外,還掀起了平板風潮,金融服務機構正在為其他移動設備的介入而準備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