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判斷,未來幾年,農村互聯網有可能迎來新的增長浪潮。這一浪潮,不僅體現在新增網民規模超越城市上,更體現在應用深度的加強和應用結構的變化。之所以得出這一判斷,基于如下幾個方面的觀察:
首先,中國農村網民的增長開始超越城鎮,成為中國互聯網的新動力。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較2012年中新增2800萬,其中,55.8%來自農村。這是自2012年中、農村新增網民首次超越城鎮之后的第二次超越,并且來自農村的新網民比例顯現了增長之勢。

第二,手機、特別是智能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為互聯網的普及和深化準備了條件。
我們的調查發現:農村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規模超過了使用電腦上網的用戶。這和手機、特別是低價位智能手機的快速擴張,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上網資費、特別是3G上網資費不斷走低,也給農民上網打開了方便之門。

手機上網之所以能夠在農村得到快速發展,還和另外一個因素關系密切——手機上網的門檻更低。不需要學習電腦技能、不需要學習輸入法、不需要敲英語,只要用手指在手寫屏上畫幾下、點幾下,就能夠看自己想看的內容,玩自己想玩的東西了。
第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將產生輻射效應,使互聯網的普及和深化成為現實。
根據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調查,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國農民網店(含縣)總數為131萬家,其中2011年新增68.28萬家,超過半數。社科院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家農民網店帶動1.63位農民成為網商。這種倍增效應會在短時間內爆發出巨大的威力,讓更多的農民迅速觸網。
這種輻射效應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用戶上的輻射效應——原來不使用互聯網的農民會因為電子商務的增收功能而使用互聯網;第二體現在互聯網應用深度和廣度上——網民會因為對電子商務的而擴展到對其他應用的嘗試。
筆者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互聯網在農村的大發展,一定是因為互聯網大幅度幫助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而現在這個條件正在形成。沙集模式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幾個年輕人在淘寶開網店賣家具,因為成功了,帶動了一個村甚至一個鎮的農民都開起了網店、做起了家具。在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內生基因的地方,做成了一個家具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會因涉農電子商務的需要,而產生出涉農物流。涉農物流在把農產品輸入城鎮的同時,也會把農民所需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從城鎮輸入農村。這將使涉農電子商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帶動農村網絡購物的增長。
那么下一步就是:農民對互聯網擴張的藩籬被徹底打破——當農民認識到賺錢花錢都可以在網上進行時,還有其他什么不可以在互聯網上做呢。
.